澳洲牛肉最大特色之一,就是像威士忌、葡萄酒、咖啡一樣,擁有眾多且各具特色風味的品牌和產品,這一切源自於澳洲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。幅員廣大、氣候多樣的澳洲,無論是熱帶的昆士蘭還是溫帶的塔斯馬尼亞,牛隻們都在純淨無污染的環境中成長,造就了牛肉的品質和風味。近年來在餐飲業對食材更為講究的需求下,來自澳洲的牛肉品牌更是百家爭鳴,其中不乏在國際競賽間取得優勝的殊榮。
這些特色風味主要源自以下因素:
品種選擇
不同牛種的基因特性決定了肉質和風味,再透過育種與雜交等生物技術,造就了澳洲現有牛隻品種多達 60 種以上,每個品種都有其特色和風味。例如,和牛以其豐富的油花和細膩的口感聞名,而安格斯牛則以其肉質柔嫩、風味濃郁著稱。
部位差異
牛肉的不同部位因肌肉運動量、脂肪分布和結締組織含量的差異,導致風味和口感各異。例如,菲力(Tenderloin)位於牛的腰部,運動量少,肉質特別嫩,但風味相對溫和;而肋眼(Ribeye)因脂肪分布均勻,油花豐富,風味濃郁且多汁。選擇適合的部位,能更好地滿足不同的烹調需求和口感偏好。
等級表現
澳洲牛肉的分級制度有兩種:
AUS-MEAT為評級基準,將牛隻以年齡做為基礎分級,對於屠體的肉色、脂肪色、肌肉含量做評斷,並且將油花分為M0 到 M9,表示油花從無到極豐富。
MSA 澳洲肉品標準,是根據在全球11個國家針對消費者進行幾十萬次的盲測,所得出來的大數據結果,評斷肉品的食用品質,進而回推到產地,得出影響牛肉品質的十四項因素,包含牛隻品種、年齡、性別、脂肪分布、油花...等等。不同的分級、不同的風味與口感表現,各種的組合創造出豐富的選擇,讓業者和消費者可根據預算和需求選擇適合的產品。
飼養方式
澳洲牛分為草飼和穀飼。出生後的小牛通常哺乳期約 6 至 9 個月,接著在牧場過著草飼的生活。之後根據屠宰前的飼養方式區分為:
- 草飼牛肉:屠宰前以草料為主食的牛隻,由於澳洲各地在牛隻品種、牧草種類、土壤條件、地形和氣候等方面的差異相當大,因而草飼牛肉的風味、肉質和口感也有眾多風情。一般來說,草飼牛肉的肉質良好,相較穀飼牛會有更長的飼養期可以累績更多更濃郁的風味。
- 穀飼牛肉:牛隻在14 至 18 個月大時從牧場轉往育肥場,以營養豐富且均衡的五穀雜糧飼養牛隻,也有助於提升油花量,增進肉質的柔嫩、多汁和美味度。
- 澳洲穀飼牛有什麼不同?相對於常見的玉米飼養,澳洲考量到永續發展的訴求,為減少碳足跡的產生和用水量,選用在澳洲自產為主的五穀雜糧,常見如大麥、小麥、燕麥、高粱、豆科植物、紫花苜蓿、乾牧草、黑糖蜜、芥花籽......等,每個農戶都有自己的配方,甚至獨門秘方,例如:巧克力、柑橘等,這些秘方混合成的高熱量、營養均衡的飼料,都達到品質穩定和風味累積的目的。
同時穀飼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風味,長時間穀飼可以增加油花和風味的豐富度,通常區分為:短期穀飼 100~150天、中期穀飼 150~200天、長期穀飼 200~600+天。
地理環境
澳洲當地的氣候、土壤、水質、植被和地形等環境因素會直接影響牧草的品質和牛隻的生活環境,進而改變牛肉的風味。以下是幾個地理因素對牛肉風味的影響:
- 牧草:地理環境決定了牧草的種類、品質和營養成分,因各地土壤、氣溫、水質的不同,讓牧草種類多變,進而餵育出風味不同的牛肉。
- 氣候和溫度:不同的氣候和溫度,適合飼養不同的品種,因地制宜。在較熱的環境中適合飼養耐熱型的品種,通常紅肉的比例會高過脂肪;而寒冷的氣候會減緩牛的成長速度,通常牛隻的脂肪比例也比較高。因此不同的品種各有其特色。
- 水源和礦物質含量:水源的純淨度和礦物質含量確實會影響牛隻的健康,進而影響牛肉的品質。牛隻飲用含有適當礦物質的水源,有助於其生長發育和整體健康,從而提升肉質的風味。
- 放牧方式和空間:地形的廣闊和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會影響牛的壓力水平。牛在天然開闊的草原中能夠自由活動,減少壓力,更有助於牛肉的柔嫩度和多汁性。
澳洲的不同牧場與地區,如同酒莊或咖啡產區一樣,透過不同的土壤、氣候和飼養技術,賦予牛肉不同的層次和風味。草飼牛肉(grassfed beef) 因受到產地環境和季節影響,能展現出獨具特色的牛肉風味。而穀飼牛肉(grainfed beef) 則因為後期經過一段時間進行五穀雜糧的餵養,能讓牛肉擁有穩定的品質與油花。加上澳洲有極其豐富的牛隻品種,成為世界上少數能滿足各種味蕾和烹調手法需求的首選產地。
不論是燒烤、燉煮、東方西式、傳統和創新料理,都能讓廚師在餐盤上呈現心目中理想的風味,甚至啟發料理人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佳餚。每一塊澳洲牛肉都能帶來豐富的風味體驗,如同探索一杯杯來自不同產區的優質美酒,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。